呈贡区一季度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
疫情多点散发,消费品市场的回暖速度阶段性受阻,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压力仍然较大。一季度呈贡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50.16亿元,同比增长2.8%,超全市0.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33.5亿元,同比增长7.2%,较2月份的12.7%下降了5.5个百分点。
一、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完成情况
(一)基本生活类商品大幅增长
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外出减少,居家时间增加,从而带动基本生活类商品需求大幅增长。粮油、食品类累计实现零售额4772.5万元,同比增长56.7%,其中:粮油类同比增长34.8%、蔬菜类增长14.8%、干鲜果品类增长18.9%;饮料类同比增长58.8%;烟酒类同比增长15.4%。
(二)非生活必需品需求下降
在老百姓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的当下,为减轻压力,消费者大幅减少生活非必需品的开支。一季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累计增速为-13.2%;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累计增速为-54.3%。
(三)通讯器材类商品平稳增长
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条件下,各大中小学暂缓开学,实行网络授课频次增加,导致短期内通讯器材类商品需求上升,再加春节期间商家的大力促销,一季度,通讯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86.3万元,同比增长14.7%,其中智能手机类增长10.0%。
(四)中西药品类零售额下降
随着国家药品集采步伐的加快,纳入的药品越来越多,整体医药行业的药品价格大幅降低,加之零售药店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加剧,一季度,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实现22.46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西药下降4.1%、中草药及中成药增长43.8%。
三、分行业销售额完成情况
(一)批发业
一季度,全区批发业完成销售额207.0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75家限额以上单位累计完成销售额157.8亿元,同比增长0.3%。2021年就在库的46家批发单位累计实现销售额141.58亿元,增速为-2.7%,新入库单位29家,累计实现销售额16.25亿元,同比增长37.65%,拉动限上批发业增长2.8个百分点。
(二)零售业
一季度,全区零售业完成销售额48.4亿元,同比增长7.3%。26家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1-3月累计实现销售额31.65亿元,同比增长9.8%。占比在73.9%的一家医药销售单位累计实现销售额23.39亿元,增速为-1.1%,将全区增速下拉0.9个百分点。其余25家单位完成8.26亿元,增长59.4%,拉动全区零售业增长10.7个百分点。
(三)住宿业
一季度,全区住宿业完成销售额0.7亿元,同比-14.8%。住宿业单位受到疫情冲击严重,3月份当月的开房率几乎到不了10%。1-3月,25家限额以上住宿业单位累计实现营业额2044.4万元,同比下降24.6%。仅有6家营业额呈正增长,其余均为负增长。
(四)餐饮业
一季度,全区餐饮业完成销售额3.5亿元,同比-3.8%,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单位完成营业额1.58亿元,同比下降5.5 %。新入库的8家单位累计完成830万元,增长196.3%,拉动全区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增长3.2个百分点。
三、消费品市场运行亮点
(一) 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新潮流。在国内乘用车市场向“电动化”转型的过渡阶段,汽车油价的6连涨助推新能源汽车站上了消费风口。1-3月,全区限额以上汽车类消费47803.5万元,增长31.5%,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2162.6万元,同比增长887.9%。
(二)政府重拳出击“留抵退税”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活力。为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今年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更加突出组合式,即有普惠性政策,也有特定领域的帮扶举措;即有退税,也有减税、免税、缓税等多种支持方式。多种政策工具协同组合形成更大合力,极大地提振了企业信心。
四、 存在的问题
(一)疫情影响反复,住宿餐饮行业遇冷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大背景下,多点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仍对当地的住宿餐饮业产生不小的影响,居民外出消费减少,聚会聚餐暂停,导致客源不足经营惨淡,尤其是住宿业和餐饮业比较明显。全区26家限额以上住宿单位和54家限额以上餐饮单位均反映因疫情防控经营不稳定,都面临客源不足或订单减少而造成的营业收入下降问题。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接待客人数不到疫情前的十分之一,目前的净收入仅能勉强支付水电等成本,处于亏损状态。众多中小微住宿餐饮店已关门歇业或是面临“关闭潮”的窘迫局面。
(二)网络平台参与竞争,线上销售对实体冲击严重
近年来网络购物快速发展,导致以线下零售为主的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经营时面临巨大挑战。网络平台企业利用资本、数据和技术等优势抬高收费标准,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使得个体工商户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同时,部分中小微企业对于销售模式转型普遍缺乏系统性培训指导,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单位参加过就业职业培训和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无法很好地开辟线上销售渠道,转型电商发展较为困难。全区181家限上单位,仅有30家开展了线上销售。
(三)消费意愿在疫情中受挫,消费疲软现象比较突出
持续疫情让全球经济都步入寒冬,个别城市因疫情停止运转,许多行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公司的招聘需求延迟,降薪、裁员在所难免,收入的不稳定性影响着每个人对财产的支配。大家更为理性的控制超前消费、享乐消费,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民众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受到严重制约。
五、对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营商环境,拓宽政策宣传渠道及范围
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扩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并引导基层在此基础上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对网格内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点对点宣传,强化政策智能匹配和定向推送,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提高政策知晓率。同时安排专人对相关政策开展解读,针对存疑项进行详细解答,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对各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扩大政策惠及范围。协调和督促相关补贴的及时发放,让企业、个体工商户切实享受到优惠,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二)强化培训指导,加快转型升级
针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缺乏系统培训转型难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加快统筹规划,结合企业的转型需求,及时组织开展针对性强、实操性高的培训课程。通过开展网店运营、线上直播培训等培训班,加强他们网上销售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此外,鼓励互联网平台履行社会责任,放宽入驻条件、降低平台费用,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户拓展经营模式。
(三)稳岗增收保物价,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一是利用线上+线下模式全天候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做好稳岗再就业工作,围绕重点行业、聚焦重点群体,不断推出促就业新举措,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信心,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二是稳定生活物价,抓好基本生活物资市场供应,稳定“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等生活物资价格,降低居民基本生活成本。三是千方百计减轻居民住房、教育、医疗等消费压力,降低消费挤出效应,增加居民在娱乐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