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呈贡区经济运行逐步回暖
1-5月呈贡区经济运行逐步回暖
1-5月,我区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进一步回升态势,工业、投资、服务业降幅较上月再次收窄,财政增收,金融市场稳健,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改善、积极向好态势。
一、1-5月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工业生产降幅连续收窄
1-5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3%,较1-4月降幅收窄2.1个百分点,比全国(-2.8%)、全省(-2.2%)、全市(-4.6%)分别低6.5、7.1、4.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8位。在主城五区中居第4位,分别比五华(6.1%)、盘龙(-2.2%)、西山(-6.6%)低15.4、7.1、2.7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1-5月,六大支柱行业呈现“两增四减”的发展态势: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5.8%,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0.4%,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下降30.3%,医药制造业1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7.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下降25%。
(二)投资降幅减缓
1-5月,实际管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3%,较1-4月降幅收窄2.3个百分点,比全国(-6.3%)、全省(-0.9%)、全市(-3.9%)分别低5、10.4、7.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9位。其中: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4.8%,非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9.5%。
(三)消费市场恢复加快
1-5月,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9亿元,同比增长4.7%,比全国(-13.5%)、全省(-10%)、全市(-10.1%)分别高18.2、14.7、14.8个百分点。其中,实际管辖区内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71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居全市第1位。
从消费种类看,一是线上零售热度持续走高,疫情期间,“宅经济”快速升温,老百姓实现了“足不出户在线下单,两小时无接触收货”,1-5月,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同比增长68.3%。二是粮油食品类不再走俏,随着疫情逐步稳定,加之疫情期间大量抢购的粮油食品还有剩余,1-5月,全区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呈两位数下降趋势。其中,粮油类下降52.3%,肉禽蛋类下降40.7%,水产品类下降98%,蔬菜类下降37.5%。三是中西药品供应稳定。1-5月,中西药品实现零售额36.07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为90%,增长13.1%。四是石油及制品类消费较快增长,全区累计实现零售额2.9亿元,同比增长267.2%。
(四)服务业发展回暖
1-4月,全区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7.84亿元,同比增长-3.35%;实际管辖区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2.74亿元,同比增长-0.82%。
营利性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9.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68%,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4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7.4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下降22.42%。
(五)财政收支双降
1-5月,全区财政总收入22.12亿元,同比下降0.38%。全区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3亿元,同比下降10.44%。其中,税收收入9.38亿元,同比下降18.43%。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11亿元,同比下降17.49%。
(六)金融市场稳健
5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9.65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住户存款287.37亿元,同比增长9.56%;非金融企业存款117.69亿元,同比增长34.89%;机关团体存款250.63亿元,同比增长4.47%;财政性存款3.63亿元,同比增长109.68%。
全区各项贷款余额357.72亿元,同比增长15.89%。其中,住户贷款170.25亿元,同比增长34.13%。
二、存在问题
一是居民消费信心未全面恢复。国外疫情的不受控及北京新发地疫情再暴发导致民众对输入型疫情表现出一定担忧,更青睐于小范围、短时限、限客流的消费方式,民众保守消费意识增强,储蓄意愿上升,截止5月底全市住户存款为287.37亿元,比年初增长4.47%。二是实体经济受创明显。实体经济虽已大面积复工复产,但经营中仍存在诸多困难,住宿餐饮业成为受肺炎疫情冲击最明显的行业之一,暂停营业和客流大减,大多住宿餐饮企业短期内难以承受租金、人工、管理等方面成本的重压。住宿、餐饮行业营业额依然大幅下滑,呈现疲软态势。三是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下滑严重。受新冠疫情影响,整个规上服务业都受到较大冲击,尤其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无法正常开门营业,2-5月业务量骤降直接导致营业收入急剧下滑。
三、措施建议
(一)加大建筑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力度。一是出台更加积极政策,引进外地施工企业落户呈贡。建筑业产值统计制度实行法人注册地原则,应鼓励央企、区外大型建筑业企业在呈贡区设立有资质的子公司,或通过兼并、重组本地企业等方式落户本地。二是鼓励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支持本地企业与更具实力的建筑业企业合作参与市场竞争,引导本地企业走吸附式发展道路,以劳务承包等方式依托大型建筑业企业拓宽市场门路、增强生存能力。
(二)大力支持多形态消费模式,推动消费全面恢复。精准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促进消费政策,确保政策红利惠及每户企业;积极谋划促消费活动,发挥消费券“杠杆作用”,激发和释放居民疫情期间被抑制的消费潜力。大力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开网店、线上直播,开辟新的销售渠道,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因地制宜,鼓励支持举办夜间等新的消费活动,丰富消费场景,提升消费活力,让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商气“火”起来、财气“旺”起来。
(三)狠抓精细服务,推动企业达产满产。加强对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企业的动态跟踪,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状况,解决企业反映的实际困难;支持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惠企助企政策的精准有效落地,着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复工复产复商的企业尽快达产达效。
(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引进一批能够起到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利用好专项债券,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聚集补短板,弱强项,利用好政府专项债券,积极谋划有收益的公益项目,并努力协调金融机构为专项债券支持项目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做好项目推介,加快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