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昆明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09号建议的答复
政协委员:
您在昆明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呈贡宝珠梨原产地保护的建议》(第409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呈贡宝珠梨已有9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宋代高僧宝珠和尚来鄯阐(今昆明)讲经,携来大理的雪梨蕊,与呈贡县的地方优良梨树嫁接,在呈贡特有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性气候和玄武红壤条件下,精心培育而成,呈贡果农为纪念宝珠和尚,把其称为“宝珠梨”。据说元朝初期,云南地方官员上朝时,带去宝珠梨进贡给皇帝吃,皇帝赞不绝口,便下圣旨年年进贡,并把宝珠梨出产地赐名为“呈贡”,呈贡县因此得名。宝珠梨传承了呈贡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成为呈贡区地方特色果品。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特别是解放以后,在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在省、市、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下,宝珠梨作为优质梨基地建设的主栽品种,在数量和品质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成为了山区、半山区农村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03年底呈贡宝珠梨种植面积已累计达3.5万亩,主要集中分布在呈贡区东南面吴家营街道的万溪冲、缪家营、刘家营、段家营、郎家营和前卫营等社区及马金铺街道(高新区)的横冲、大营、小营、庄子、秋木箐等社区一带,且大部分分布在呈贡新区16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随着呈贡新区建设的推进,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市委党校、呈贡信息产业园区、黄马高速公路、华夏中专、昆明消防指挥学校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土地被大量征用,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面积也相应减少。截止2016年底黄马路以东呈贡宝珠梨种植面积(含托管街道)有16061.87亩,其中呈贡区吴家营街道6261.02亩(段家营社区1789.8亩;郎家营社区1319.43亩;缪家营社区493.75亩;万溪冲社区2640.35亩;前卫营社区17.69亩,)。高新区马金铺街道9800.85亩(横冲社区5057.74亩、庄子社区1513.83亩、大营社区575.51亩、秋木箐社区2653.77亩),呈贡宝珠梨种植面积比2003年宝珠梨总面积减少了54% 。
二、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针对您的建议,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呈贡宝珠梨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1.呈贡宝珠梨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为使呈贡宝珠梨这一传承着呈贡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品牌得到有效保护和延续,呈贡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呈贡宝珠梨的保护工作。
(1)制定《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
2008年起至2010年9月,呈贡区农林局多次对呈贡宝珠梨原产地进行实地查看、走访调查、广泛听取社情民意,并积极对接县规划分局、县国土局、吴家营街道、马金铺街道(高新区)和市农业局,调查了解呈贡新区规划布局和土地征用情况,经多方交换意见,结合呈贡新区实际提出呈贡宝珠梨原产地生态园区保护与开发方案。制定了《呈贡宝珠梨生态园区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并于2012年6月28日举办了听证会,听取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最终修定《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经呈贡区人民政府发布,本办法共有五章23条,保护面积1.7万亩,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第二条“所称的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是指在国家批准的呈贡宝珠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确定的主要保护面积共17000亩种植技术和产品符合呈贡宝珠梨(以下简称“宝珠梨”)地方综合标准技术规范的种植区域〔即:东起吴家营街道的段家营、郎家营、缪家营、前卫营、万溪冲5个社区居委会,南至马金铺街道(高新区)的横冲、大营、庄子3个社区居委会的宝珠梨种植带〕。”
2014年4月对呈贡宝珠梨生态群落保护情况进行调查核实,为有效进行宝珠梨生态群落保护工作提供第一手详细情况数据。撰写关于呈贡宝珠梨生态群落保护工作情况报告,上报昆明市纪委。
由于呈贡区规划布局调整,以黄马高速为分界:黄马高速以西均属城市规划用地,果园面积已被规划为项目用地,为进一步做好宝珠梨保护工作,并结合呈贡新区实际情况,今年我区拟定了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范围调整方案,将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范围面积从原来的17000亩调整为13408.1亩,其中呈贡区吴家营街道6261.02亩(段家营社区1789.8亩;郎家营社区1319.43亩;缪家营社区493.75亩;万溪冲社区2640.35亩;前卫营社区17.69亩)。高新区马金铺街道7147.08亩(横冲社区[包括横冲、梁家箐、大石砍、马鞍山四个自然村]5057.74亩;庄子社区1513.83亩;大营社区575.51亩)。
(2)呈贡宝珠梨品牌创建
呈贡区政府在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呈贡宝珠梨”品牌创建工作。呈贡宝珠梨以独特的品质特性赢得了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 1995年9月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1999年9月获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2006年6月获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2015年9月获2015第十一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16年11月获2016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二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金奖。为让呈贡宝珠梨这一地方品牌名副其实,呈贡区狠抓品牌创建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呈贡宝珠梨2005年9月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证明商标证书、2012年8月获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4年5月获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获2009、2012、2015年度昆明名牌产品称号、获2012、2015年度云南名牌产品称号。
(3)呈贡宝珠梨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
呈贡宝珠梨的生产种植管理模式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都是农户分散种植管理为主,一家一户在自己的责任果园种植,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果品质量差,为使呈贡宝珠梨的栽培管理技术达到统一,保证这一地方特产的高品质,呈贡区2008年申报了呈贡宝珠梨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项目立项后,呈贡区认真组织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建立起了以“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2009年9月19日呈贡宝珠梨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目标考核,并于2011年9月2日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格证书。为做好呈贡宝珠梨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区参与制定了《呈贡宝珠梨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2-02-00972,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12年8月3日公布实施),《呈贡宝珠梨综合标准》(昆明市地方农业标准规范(DG5301/T 2.1~2.2—2009),由昆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呈贡宝珠梨》(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 724—2015),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并经常性举办呈贡宝珠梨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班。
(4)呈贡宝珠梨保护移栽
为有效保护宝珠梨生态群落,呈贡区对被征用土地上的宝珠梨采取移栽保护的措施,共保护性移栽625.5亩,8009株,其中:省市纪委雨花中心片区移栽4.5亩,54株(成活率100%);段家营老乌冲移栽6亩,75株(成活率90%以上);万溪冲移栽423亩,5500株(成活率90%以上);缪家营移栽55亩,709株(成活率98%);朗家营移栽32亩,413株(成活率95%);其他地点移栽105亩,1258株,(成活率90%)。
2.呈贡宝珠梨保护存在的困难
在呈贡新区建设过程中,虽然尽力采取措施对呈贡宝珠梨资源进行了保护。但是随着呈贡新区建设深入推进,项目建设与宝珠梨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呈贡宝珠梨种植面积持续下降
随着呈贡新区建设不断推进,宝珠梨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14年宝珠梨种植面积21640亩,较2003年减少13360亩,其中呈贡区吴家营街道10587亩,高新区马金铺街道11053亩。到2016年底宝珠梨种植面积16061.87亩,较2014年减少5578.13亩,其中呈贡区吴家营街道6261.02亩,高新区马金铺街道9800.85亩,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宝珠梨面积将继续减少。
(2)立法保护力度不够
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范围:东起呈贡区吴家营街道的段家营、郎家营、缪家营、前卫营、万溪冲5个社区,南至高新区马金铺街道的横冲、大营、庄子3个社区的17000亩的宝珠梨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黄马路以东,且保护区域高新区占大多数。在实际保护中,因区域管辖等问题,对宝珠梨的立法保护急需上升至市级层面,对保护区域予以规划认定。
(3)单株移栽保护工作困难
呈贡宝珠梨喜温凉,对水质、土壤、海拔、气候环境要求严,适载区域较窄,荒山荒地难以满足移栽条件。根据呈贡目前土地现状和移栽成本高等综合因素考虑,将宝珠梨移栽至荒山荒地进行保护难以实现。
(4)果农管理积极性不高
随着项目不断征占用果园,宝珠梨种植面积减少、种植分散、果园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影响宝珠梨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农民收入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果农的投入和生产积极性。
3.保护措施
(1)进一步强化立法保护。在加大《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宣传执行力度的同时,由市政府安排有关部门牵头,对呈贡区宝珠梨资源保护进行专题研究,根据研究情况,将区级的《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上升为市人大立法保护。
(2)依托呈贡万溪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万亩宝珠梨生态区规划保护工作,调整或取消不利于宝珠梨生态园区保护的建设项目。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果农科技管理水平
在呈贡宝珠梨产业发展方面,呈贡区政府积极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08—2016年分别完成第六批全国标准化示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项目,9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25期,培训果农3028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果农的产品质量意识。强化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完成了呈贡宝珠梨综合标准及呈贡宝珠梨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示范户3600户,示范区产量达1.5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65%),实现平均亩产增加160公斤,增加宝珠梨销售收入460万元,实现了农业增产,果农增收。
(二)加大在宝珠梨连片种植核心区进行餐饮娱乐的商业行为的监管力度
依托呈贡宝珠梨这一传承呈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特色果品,呈贡宝珠梨连片种植区已悄然成为城市的后花园,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果园观光旅游,乡村旅游新兴而起,为方便游客,观光果园中的餐饮娱乐业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保证饮食安全及果园不受污染,我区严格按照《关于印发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的通知》、《云南省食品经营许可审查细则(试行)》《昆明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要求核发宝珠梨连片种植核心区内《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加大在宝珠梨连片种植核心区进行餐饮娱乐业的监管力度。
1.严格标准,密切协作
严格按照各市场监管所在对接待旅游团队餐的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检查时,严格按照“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旅发委联合制定的《云南省旅游团队餐餐饮服务企业评定规范》地方标准(DB53/T 415-2012)要求,严把许可评定条件,企业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B级(含)以上并配备了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才能安排接待旅游团队就餐。确保软硬件设施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要求。
2.落实责任,健全制度
在日常监督检查中,一是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制度,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二是检查是否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严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野菜、野果、野生菌和非食品原料,严禁滥用食品添加剂,规范食品加工制作及餐饮用具清洗消毒,购进验收有记录,食品及原材料来源合法,团队接待有留样,制度规范保执行。
3.认真排查,加强监管
一是加大对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监督检查力度,针对餐饮场所管理不到位,供餐环境差、加工操作不规范、食品质量不达标、卫生条件不合格等影响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认真梳理和查找不安全隐患并加以整改;二是加强节假日、节庆活动和重大活动旅游高峰期间的监督检查;三是积极推进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不断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率,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引导和带动旅游景区餐饮业健康发展。
4.加强宣传培训,形成社会共治
多形式、多层面开展宣传培训,组织餐饮从业人员深入学习《食品安全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不断增强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加大宝珠梨种植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随着呈贡新区建设的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已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我区先后印发实施了《呈贡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呈贡区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整治提升工作方案》、《昆明市呈贡区大气污染防治问责办法》、《2017年呈贡区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等文件,在全区形成了责任单位分工协作、目标明确、齐抓共管的大气污染防治监管格局。
1.机动车尾气治理、环保检验机构、机动车维修机构监管、黄标车淘汰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环保部等六部委《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实施方案》精神,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区公安分局按照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相关要求,加快推进呈贡区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一是严格执行《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GB18352.5-2013)(简称国五标准),在机动车登记注册、机动车年检时对于不达标的机动车一律不予登记注册或通过检验。二是督促逾期未检验的黄标车尽快办理报废手续。三是对于营运性质的黄标车不予办理年检,并督促其尽快办理报废手续。
区运管分局对未取得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的营运车辆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予《道路运输证》年度审验,对安全技术检验有效期届满后连续3个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的车辆,严格予以强制报废、强制注销,对已注销车辆违规上路行驶行为从严查处,对未完全淘汰黄标车的单位或者个体经营户,限制办理新车注册登记或者转入、转出登记,全面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
认真做好辖区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和机动车修理厂的监管。定期对辖区内2家机动车环保检测站进行检查,均正常运营。并对辖区部分机动车修理厂维修机构资质和废机油处置、烤漆房等情况进行检查。
加强对机动车销售的监管。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定期对销售机动车经营户和二手车交易市场进行专项检查。
2.建筑施工工地、堆场扬尘污染治理
加强施工工地、拆迁项目现场、堆场管理,规范设置施工围挡,确保施工工地整洁美观,确保施工工地做到封闭施工、实墙围挡,加强洒水,严防施工作业扬尘污染空气。要求建筑垃圾处置(填埋场)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扬尘措施。严格要求施工工地进出口处地面进行硬化处理,设置车辆过水池、沉淀池、过滤池及车辆清洗设备,即“三池一设备”。因施工场地条件限制,不能留有足够硬化路面设置“三池一设备”的,应制定相应的保洁方案,对不按要求设置“三池一设备”的,不予办理渣土车辆《处置备案卡》。
3.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建筑垃圾(渣土)车整治
强化道路扬尘整治,对渣土车泼洒、密闭不严等违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推行人机混合清扫、洒水降尘、冲洗三种保洁作业方式,有效控制道路扬尘污染。
按照呈贡区城市道路和交通隔离栏清洗计划,一、二级城市道路每周清洗两次,每天洒水降尘3次;三、四级城市道路每周清洗1次,每天洒水降尘3次。全区20千米护栏每周清洗2次,保洁工人配合清洗护栏死角。区环卫中心和四家环卫清扫保洁公司每天平均出动高压冲洗车10台、洗扫车16台、吸尘车1台、扫地车8台、高压养护车1台、护栏清洗车1台对城市道路进行冲洗和洒水降尘作业。
4.新能源车推广
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出租率大幅提升,为满足电动汽车推广需求,进一步对充电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呈贡区共有充电桩11个,均在正常使用并逐步完成配套设施建设。此外对上级下发《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出行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协议书》已经提出相关建议,待进一步完成,并推进支持北京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相关工作。
5.扬尘污染预警应对处置
针对近期我市主城区空气质量PM10超标的空气污染预警,联合住建、城管、交运等部门开展联防联控应急工作,加大监管整治,对果园周边建筑工地,施工道路等进行全面排查,要求施工企业进一步强化措施,减少施工扬尘,并加大洒水降尘力度,促进空气质量达标。目前根据市级相关工作要求,呈贡区拟定了《呈贡区环境空气污染扬尘应急预案》待征求意见后报区政府发文实施。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力争区级《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上升至市级层面
初步拟定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范围调整方案,正在征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形成新的呈贡宝珠梨原产地域保护办法,并将以专题报告的形势上报昆明市人民政府,请市级立法保护。
(二)积极探索呈贡宝珠梨保护新模式
缪家营社区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主体,融合二、三产业的休闲观光产业链。缪家营为试点:缪家营社区辖8个居民小组,现有农户578户,人口1653人,辖区面积11754.9亩,耕地面积5785.1亩。从2005年开始,国家多个建设项目征用了大部分生产用地,到2014年底缪家营社区还有3200余亩耕地仍在耕作。2009年9月社区成立集体的昆明力煌经贸有限公司。2014年1月,社区将土地收归集体后再将土地流转给昆明力煌经贸有限公司经营,建设缪家营云南果逸花谷·宝珠梨文化农业旅游区。园区将打造成为高原特色一县一示范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失地农民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现代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总体布局为一心三区:文化农业产业入口综合服务中心、启动区(精品文创农业旅游示范区)、发展区(康体休闲运动生活体验区)、延展区(生态果蔬产业孵化延展区)。项目建设计划分三期实施期限为6年,一期建设基础设施、入口区、启动区,投资约4621万元,计划建设年限为2年(2017年-2018年);二期三期建设呈贡国际青年康体运动公园、国际青年时尚度假营地、古梨树民宿度假庄园、云南珍品果蔬产品技术孵化基地等,投资约15400万元,二期发展年限为2年(2018-2020年);三期延伸期年限为2年(2020-2022年)。项目预计投资总额19352万元,其中社区自筹9352万元,申请银行贷款2000万元,社会招商6000万元,申请政府补助2000万元。
一期建设的相关施工图纸已完成,近期正在做招标的准备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已出具意见,已报发改备案。2017年1月—6月,完成一期项目:入口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新农耕·有机科普驿站、文创坊·梨园梦工厂、古梨树·年轮公社,与此同时完成一期项目景观打造和植物栽培种植及项目的宣传营销工作,2017年7月,一期项目投入运营。项目一期建成后年均利润为1322万元,回收期为5年,运营后将为社区居民创造20个管理工作岗位、50个服务岗位、80个生产岗位及80个创业机会;二期三期建成后年均利润为2873万元,回收期6年,运营后将创造300个工作岗位,300个创业机会。
(三)继续加大宝珠梨种植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严格要求施工工地进出口处地面进行硬化处理,设置车辆过水池、沉淀池、过滤池及车辆清洗设备;对渣土车泼洒、密闭不严等违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推行人机混合清扫、洒水降尘、冲洗三种保洁作业方式;继续推广新能源车;定期监测大气,制定《呈贡区环境空气污染扬尘应急预案》。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在《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中反映。
联系人:段 明 呈贡区农林局 电话:67479671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