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微博

微信

领导

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市政府信息

昆明以科技创新激活绿色动能

发布时间:2025-10-20 16:36:19       来源:
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公司顺利通过“零碳工厂”评价认证,成为云南省首批“零碳工厂”;位于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的能源技术科技创新园一期顺利投运,成功搭建多能互补、高效协同的能源生态系统;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固废实现约20%返用于生产,近80%转化为产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近年来,昆明市不断推动绿色转型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升级”。

从工业领域的“废料变资源”,到能源体系的“清洁替代”,再到农业、生态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护航”,科技创新已经深度融入城市绿色发展血脉。来自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业园区6家、绿色工厂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家,全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占比均居全省前列,科技创新成为激活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动能。

园区实践

“链式转型”带动产业升级

在“双碳”目标与数字化浪潮叠加下,传统工业企业既要破解“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转型困境,更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耗、能源优化的绿色发展突破。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昆明以“政策+科创”双轮驱动,以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降碳增效、能源优化,构建绿色制造新生态。

在政策层面,昆明构建“1+1+N+X”组织架构,出台专项方案与资金管理办法,2023年以来统筹中央、省、市超1.9亿元支持试点,通过贷款贴息、改造补助降低转型成本。线上依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线下联动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汇聚华为、金蝶等上百家服务商,发布多项“小快轻准”产品,已服务企业超250家,形成可复制的“昆明模式”。

在企业实践中,数字化改造在多个领域开花结果。工业领域,三环中化搭建3D智慧工厂平台,在工厂硫酸一期装置应用先进APC控制技术,关键参数控制方差波动率下降50%,操作频次下降84%,每吨酸产汽率提高0.7%。华新新型建材(富民)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依托集团公司智慧物流等一体化系统,搭建DCS PID自动控制系统、智能设备巡检系统等,实现产供销、物流仓储等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天安化工借助5G、云平台等搭建自主设计的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实现“机器人为机器看病”功能。目前,系统已覆盖50%的设备,设备缺陷故障总量下降50%以上。天安化工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系统不仅降低了人与物的消耗,控制平稳性也得到大幅提升,从“看病”到“算病”,真正实现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因突发故障造成装置停车停产。

绿色食品与生物医药领域同样成果丰硕。连宸食品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生产全流程可视化管理,能耗同比下降12%;雪兰牛奶通过构建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路数字化体系,实现每一滴奶“身份可查、品质可溯”,依托“全渠道智慧营销SaaS平台”的应用,让终端鲜奶退损率降低10%,核心单品分销率提升15%,终端销量增长20%。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央工厂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主要生产设备全部接入生产网络,公司产品自产率较去年有明显提升,达50%以上。

截至目前,昆明市通过企业自主申报,县(市)区、开发(度假)区推荐等方式,建立试点企业目标库,已分7个批次,累计推动正邦科技、贝泰妮、多宝电缆、雪兰、德和罐头等453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达到总体目标的113.25%;企业实际签署数转合同344份,达到总体目标的86%;完成改造并通过验收评级企业147家,以“链式转型”带动产业链协同升级。

绿色能源体系实现“多元协同”

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同时,昆明还加快构建“水火风光储多能协同”新型能源体系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装机容量达1088.3万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近9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40%以上,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领先位置。

依托绿色能源优势,一批标杆项目落地见效。云南能投石林光伏电站探索“光伏+农业+畜牧”模式,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植蔬菜、木耳,养殖土鸡、山羊,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增收双赢;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分布式光伏项目每年提供清洁能源6120兆瓦时,成为省内首个“机场+光伏”示范项目。

在企业发力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加强了统筹规划。针对昆明市新能源基地及资源循环经济建设的科技需求,市科技局立项“电池锂资源回收利用及高性能锂材制备”揭榜制项目,对退役电池再生处理、金属锂二次资源高效回收利用关键技术、高性能金属锂材制备生产工艺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为锂资源再生技术及高端锂材产业发展储备技术。在有机废水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立项“膜暴气生物反应器MABR在低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应用”项目,有望在餐厨垃圾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中大放异彩。支持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组建云南(昆明)宁平工业废气资源化技术专家工作站,解决了冶金化工行业固废(如磷石膏、脱硫石膏等)废气产生量大、污染问题严重、处理难度大、资源化利用困难等难题。

同时,市科技局在禄劝县实施全市首个整村光伏应用项目,云南日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多技术集成,推动马鹿塘乡农业、养殖业发展,绘就“光伏助振兴”图景。此外,统筹4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云内动力、贵研新材料实施省市一体化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碳中和绿色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绿色能源发展夯实科技根基。

根据《昆明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工作方案》,到2025年,昆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4%、12%,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84%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0%以上。未来,昆明将持续以科技创新激活绿色动能,为全省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昆明方案”。( 记者张怡 杨敏报道)

高新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提质增效

在高新区东区贵研化学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贵金属前驱体材料智能生产车间内,DCS集散控制系统屏幕上1445个控制点位数据实时跳动,机械臂按电子SOP配方库精准完成原料配比,工作人员通过PDA扫码快速追溯每一批产品的生产全流程。

“借助这套覆盖全链条的数智化体系,我们把贵金属流转损耗精准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订单交付周期大幅缩短。”贵研化学生产方面负责人指着车间内的智能监测设备介绍,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每一个环节都有数据 “护航”。

作为贵金属材料领域的骨干企业,贵研化学的数智化转型是高新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的生动实践。在高新区,科技创新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多家企业依托创新突破,在各自领域开疆拓土。从贵金属材料的智能生产,到生物医药的强劲发展,再到装备制造的技术突围,企业以科技为笔,推动园区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新区的支柱产业,其中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成果斐然。该实验室由云南贝泰妮集团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共建,聚焦云南特色植物在化妆品、食品、药品领域应用。实验室的“原料墙”陈列着170多种精选植物原料,科研人员以马齿苋、青刺果等为研究对象,开展大量自主研发工作。截至目前,已申请专利百余项,备案十多款植物原料,数量居全国首位。日前,两项核心专利“一株假丝酵母及其在滇山茶花发酵中的应用”“一种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发酵产物滤液和生物制品”成功获批,为植物提取技术升级与产业应用筑牢根基,推动云南特色植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绿色化、低碳化”在高新区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发展的高频词汇。在高新区高原特色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中,有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构成“绿色矩阵”。其中,昆明电缆集团专门在企业内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部,运用节能型制造技术,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同时深入开展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查,支持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科技创新赋能循环经济成效显著。

近年来,高新区围绕生物医药、贵金属新材料、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推动园区产业提质发展。园区企业的创新实践,如同一个个强劲引擎,为昆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记者郭曼报道)

安宁高新区不断提升发展含“新”量

从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宁基地提升废弃物再生利用率,到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创新推出催化滤渣直供焦化流程,再到云南杉杉年产3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工厂全面投产,近年来,安宁高新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聚焦产业转型、主体倍增、平台建设、绿色智慧、政策直达,激活科技创新主引擎,加快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突出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赋能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创新硬支撑。

“围绕现有绿色石化、绿色冶金和绿色新能源产业基础,我们通过培育高技术产业、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打通衔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连接点’,打造更多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新关口’。”安宁高新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宁高新区积极推动绿色石化、绿色冶金等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绿色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其中,云天化石化构建全新异辛烷生产体系,装置综合能耗从136千克标油/吨降至61千克标油/吨,成为行业标杆,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西南铜业通过“热态三联炉短流程工艺”和智能工厂建设,成为全球电解系统单体产量第一的铜冶炼企业,拥有37项首创技术或首台(套)设备,建成9个无人工序,实现“六个世界之最”行业新标杆,连续获评国家“能效领跑者”。

通过搭建“一核引领、多点发力”的创新平台矩阵,安宁高新区积极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向上争取”的多维度投入机制,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开展场景创新试点,打造标杆应用场景,有效促进绿色智慧与科技创新供需方“双向奔赴”。同时,以科技政策为抓手,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引导激励市场、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政策红利直达基层、惠及企业。2020年,安宁高新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率达82.19%,入围第四批“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安宁高新区将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主动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省市产业和创新发展需求,持续加快资源型产业创新升级、科技创新能力升级、产业创新生态升级、高水平开放协作升级、园区管理体制升级,推进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园区含“新”量,探索西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记者缪亚平 通讯员金铅 武丽梅报道)

东川产业园区打造区域循环经济品牌

走进忠祥纸业有限公司,钢铁滚轮的轰鸣声在厂房里回荡,工程师熟练操控电脑上的智能系统,几分钟后,一捆捆瓦楞芯纸便“新鲜出炉”。

这样高效的生产场景,在东川产业园区内随处可见。作为曾经因铜矿枯竭陷入发展困境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今的东川凭借循环经济集群化发展,正书写着从“废物堆积”到“资源再生”的转型奇迹。

东川产业园区作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全力打造“五大产业集群”;创新采用“原料散户+平台公司+加工企业”联动发展模式,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向规范化、集群化、绿色化迈进,同时加大对废旧家电、废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力度,全力打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在固废利用领域,云南中洲海绵利用东川矿渣、河沙、尾砂、建筑垃圾等固废资源,通过全自动生产线将铜矿渣转化为高强度透水砖等海绵城市建材,破解了矿藏开采与固废处理的长期矛盾,年产值超3亿元。如今,东川泥石流治理中产生的河沙、矿渣等“废料”,都被加工成绿色建材,形成年产值26.8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让曾经的“工业垃圾”真正变成了“香饽饽”。

在废旧资源回收利用领域,云南华再新源依托在天生桥园区建设的云南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置项目,配备5条专业处理线,年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120万台,构建“回收—拆解—资源化利用”的完整链条。经流水线处理,旧冰箱95%的部件可转化为铜、铁等可再生材料,为下游产业提供充足原料支撑。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云南祥泰年产6万吨光伏板综合回收利用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填补了省内光伏回收市场的空白。目前项目已建成两段生产线,前段4个低温热解炉与后段1套智能AI分选线协同运作,月均处理量达2000吨,预计年产值5000万元。“我们通过低温热解+AI分选工艺,实现日均80吨废旧光伏板资源化利用,玻璃、铝框架、硅(电池片)等材料回收率超96%。”公司副总经理刘超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后年缴税将超千万元,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循环闭环。

当前,东川产业园区已有64家企业分工协作,构建“上游回收—中游加工—下游制造”的完整循环经济链条。2024年,该产业集群总产值达59.67亿元,主导产业占比超88%。 东川产业园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园区将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智能分拣与绿色熔炼技术,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壮大园区新材料主导产业规模。同时,借助“东川港”联动川滇金沙江资源网络,打造区域循环经济品牌,为云南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东川方案”。( 记者杨敏报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