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微博

微信

领导

信箱

【反诈课堂】警惕高息投资诈骗 筑牢老年权益防护网

发布时间:2025-08-27 14:04:18       来源: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

微信图片_2025-08-26_111056_221

近年来,高息投资诈骗屡屡发生,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薄弱的投资理财意识,诱导老年人下载不明APP进行投资,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财产安全。为守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平安银行以警示案例为切入点,深度剖析诈骗套路,助力老年群体识破骗局、护好“养老钱”。

典型案例

某日,王奶奶到银行查询账户状态,表示在平台提现未到账。经查询,账户状态正常。王奶奶听闻账户无异常却十分着急,工作人员顿时发现可疑,连忙安抚,并向王奶奶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经了解,王奶奶前段时间在小区门口看见扫码加好友领鸡蛋的活动,王奶奶扫码添加了自称为某投资公司顾问“小李”的微信。随后,小李经常向王奶奶嘘寒问暖,还不定期上门赠送礼品。某天,小李以带她赚钱为由,邀请王奶奶进了一个投资微信群,并引导她下载了"新时代西部"投资APP。群里的“理财专家”声称项目均是政府开发项目,安全可靠,且年化收益率高达20%,还能每月获得返利。起初王奶奶还保持观望,但看到每天老年群友分享的提现收益截图以及精致的旅游、下午茶照片,逐渐变得心动。在犹豫之际,小李劝说王奶奶项目参与名额有限,再不行动就要错过了。

出于对小李的信任以及对美好养老生活的渴望,王奶奶试着投资了1000元,随后几天在小李的指导下如愿提现了收益。在尝到了甜头后,王奶奶逐渐加大投资力度,直到王奶奶根据小李给她的指引去提现,却发现迟迟没到账,这才到银行查询账户是否有异常。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对该投资APP进行查询,发现在公开网站上未能查询到相关资质,疑似非法投资平台,结合王奶奶自述的情形,具有明显诈骗特征,连忙劝阻王奶奶停止进一步投资行为,并协助其报警处理。同时,结合同类诈骗案例讲解,向王奶奶普及防诈骗知识,避免其遭受更大的损失。

手法分析

1、情感渗透,获取信任

不法分子往往以“关爱老年人生活”为借口,通过定期上门慰问、组织免费旅游等方式,逐步与老年人拉近距离,获取他们的信任,将老年人转化为潜在“客户”。

2、虚假包装,制造专业假象

骗子们往往自称大型金融机构的“专业顾问”“理财专家”,用复杂的金融术语包装骗局,让老年人误以为遇到了靠谱的投资机会。

3、利益诱导,实施诈骗

先用“限时优惠”“名额有限”制造紧迫感诱导老年人冲动投资,再用小额返利让老年人尝到甜头,诱使老年人加大投资。一旦资金到手,便切断联系,消失得无影无踪。

4. 利用信息差,掩盖本质

利用老年人对新兴金融产品和手机APP操作的不了解,虚构投资APP,设置复杂的提现门槛,一旦资金进入诈骗分子账户,就以各种理由拒绝老年人提现。

风险提示

1. 保持理性,远离高息诱惑

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收益与风险成正比”,坚决不相信“稳赚不赔”“一本万利”的承诺,守住“不轻信、不转账、不投资”的底线。

2. 核实资质,拒绝模糊宣传

投资前务必通过正规渠道,核实投资机构是否具备金融业务资质。要求查看项目合同、批文原件,对于含糊其辞、拒绝提供详细资料的行为,果断拒绝。

3. 多方求证,避免盲目决策

遇到投资项目,不要急于做决定,一定要与子女、亲友充分沟通。也可以到正规银行网点到当地派出所咨询,切勿仅凭陌生人的推荐就盲目投资。

4. 善用工具,提升反诈能力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来电预警功能;主动参与社区、老年大学组织的反诈宣传活动,了解新型诈骗手段,提升自身风险识别能力。

5. 家庭关爱,筑牢情感防线

子女要多陪伴父母,关注老人的资金动向,主动向老人普及金融知识,帮助老人下载反诈工具。鼓励老人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减少被诈骗分子盯上的机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