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微博

微信

领导

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市政府信息

昆明的发展已从平面走向立体,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正被重新定义

发布时间:2025-08-01 14:00:00       来源:

当晨曦穿透云层,翠湖的碧波倒映着不断拉长的天际线;大地深处,一座“镜像之城”正悄然苏醒。这是昆明对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破题探索——当二维平面无法承载发展雄心,城市正以垂直革命重塑生存逻辑。

地下空间开发,本质是场精密的空间折叠术。当传统商场因打烊时间损失营业潜力时,地铁商业却因通勤人流获得18小时持续活力。清晨6点,面包店的热气已在地下通道氤氲;夜里10点,便利店仍向晚归者亮着灯——这是地面商业无法企及的时空利用效率。

现代昆明,当发展从平面走向立体,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正被重新定义。

“立体营城”的智慧

从横向扩张向立体营造城市,转折探索之间重构了昆明城市功能布局。

为盘活地下资源、优化商圈布局,昆明自2024年起分批次推进轨道交通地下预留空间规划编制,首批7个站点,第二批新增11个站点,覆盖商业、交通枢纽及居住区周边。首批站点以市中心及交通节点为主,包括东风广场站及东塘区间、塘子巷、五一路站、火车北站等,规划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第二批次站点延伸至联大街、斗南、广福路等区域,其中地下一层商业规划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

两个批次站点的规划范围从核心区向东部汽车客运站等外围枢纽扩展,这种“规划跟着人流走”的策略,确保资源投放精准匹配需求。

轨道站点如同城市的“空间转换器”,将流动的人潮转化为商业动能。昆明创新性地采用“以站带城”模式,让地铁从交通动脉升级为经济走廊。以东风广场站为例,首期“东风里”项目招商启动,标志着昆明地下商业从概念走向实体。日均数十万人次的客流在此交汇,形成天然的消费“引力场”,正是激活城市经济链的“空间密钥”。

在东风广场站施工现场,BIM技术构建的地下三维模型正在屏幕上旋转。工程师通过模拟不同时段的人流热力图,动态调整商铺布局——这正是昆明“智慧先行”开发理念的缩影:用数字技术预演未来,让每一寸空间物尽其用。

以精微致广大

当市民穿过东风广场站的艺术连廊,在绿植环绕的地下商业街购物休闲时,他们正在体验一种全新的城市维度。这种“地面—地下”双城镜像,正在重塑昆明的发展基因:地下商业释放地面空间用于绿化和公共设施,东风广场片区绿地率明显提升。向上生长的森林与向下延伸的商街,构成生态与繁华的共生体。

研究表明,地下空间恒温特性可降低建筑能耗40%。当昆明的轨道商业网络成型,每年将减少碳排放上万吨。在昆明城市规划展览馆,一幅“立体城市剖面图”引人驻足:地面是翠湖的粼粼波光,地下是穿梭的地铁与繁华商街,中间层是立体交通廊道。这幅科学与人居交融的图景,正是集约发展的精准诠释。

与此同时,昆明地下空间开发也带来城市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思考。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公共属性?在火车北站的地下空间中,设计师创造性地采用“可变形空间”:早晚高峰展开为通行通道,平峰期转换为商铺展陈区。这种时空折叠策略,为功能冲突提供了创新解法。

迈入“米字型”网络化运营时代的昆明轨道交通,串联起昆明新老城区、各大交通枢纽、商圈。在昆明“米”字型地下空间网络里,与传统商业体追求宏大叙事不同,昆明选择精准激活地下脉络,五一路站转角7-Eleven透出的暖光、潘家湾站飘散的破酥包香气、春融街站盛放的鲜花摊,河潭铺早餐车在早高峰两小时内售出300份套餐,单位时间效率较地面商铺实现了成倍增长。这些微小商业单元如同毛细血管,将城市活力注入地下网络末梢。

当乘客手握破酥包穿行于开满三角梅的地下连廊,集约发展便从抽象理念化作可感可知的城市温度。在这座城市的地下脉络里,我们看到了高密度城市未来的微光:以精微致广大,因集约得丰盛。

地面春城的繁花与地下空间的灯火在此刻重叠——这不是对土地的逃离,而是一场向垂直维度要未来的回归。在有限的大地上创造无限可能,正是城市文明最动人的智慧。(记者徐晓俊报道)


轨道经济

以站带城盘活沿线商圈

城市发展,交通为脉。当轨道交通如钢铁动脉般穿梭于城市肌理,它重塑了市民的出行版图,更以“以站带城”的创新逻辑,成为撬动城市经济活力的关键支点。  近期,昆明市轨道交通地下预留空间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新编)公示,其中规划涉及15个地铁站的地下商业开发,标志着昆明拟通过地下空间开发提升轨道沿线商业活力,昆明地铁从单一交通功能向“轨道+商业”综合模式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地铁站点“链动”

从“站”的枢纽功能看发展,经脉打通,一通百通。地铁带来的不仅是人流物流,更是消费需求、市场机遇和经济活力。

地铁2号线北辰站,欣都龙城负一层的“外婆味道”餐厅内,28岁的白领顾佳正与朋友举杯庆贺周末。“不怕风吹雨淋太阳晒,一码直达吃喝玩乐目的地。”趁着周末,顾佳来了一场放松身心的Citywalk。打卡了网红C86山茶坊,她乘坐3号线转2号线到达恒隆广场选购夏装,随后从恒隆广场负一层直接进入地铁口,乘坐地铁前往北辰站,与朋友在“外婆味道”聚餐,总行程不到半小时。“地铁不但提升了我的出行质量,还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消费热情。”顾佳感叹。

地铁的“黄金通道”效应,在沿线商业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地铁5号线五一路站的上盖物业,顺城购物中心在“地利”上占据了优势,地铁为其带来的最大红利就是客流量增加。线路在持续虹吸城市消费客群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客群覆盖范围,为顺城购物中心源源不断地输入客流,也给顺城购物中心所在商圈中的昆明老街、南屏步行街等带来新的繁华和发展机遇。

“地铁开通后,客流增加了不少。这些新增的客流无形中转化成了购买力。”位于顺城购物中心负一楼的朝花里川菜小馆店长说,现在每天18时前后,客流量暴增,店内排队等座的情形时常发生。而“隔壁”的四叶咖咖啡店内,地铁带来的客流量也让店里每天增加了1个小时的高密度营业时间。

地下空间“掘金

地铁稳定的客流红利繁荣了沿线商业,商圈的热度则拉动着地铁出行的流量。因此,昆明地铁也主动作为,致力让“轨道+商业”实现联合效应最大化。

近年来,昆明地铁着力打造通勤路上的“便民生活圈”,以“品牌胶囊店+特色亭棚+主题商铺+便捷自助”的经营方式,在地铁站内开发了便民自助售货机、便民胶囊、便民亭棚、便民商铺等业态,为通勤路上的地铁乘客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体验。而且,在五一路、潘家湾、春融街等大客流车站增设便民商业点位,引进7-ELeven、松下竹破酥包、彝家黑猪、河潭铺等品牌入驻。

此外,为利用好昆明地铁沿线商业连接口,促进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昆明地铁以吸引客流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发地铁沿线的商业连接口项目。目前,已开展项目有五一路站顺城购物中心、东风广场站恒隆广场、白云路站同德昆明广场、北辰站欣都龙城、驼峰街站万达广场等。

如今,昆明市轨道交通地下预留空间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新编)公示,涉及15个地铁站的地下商业开发,如同在城市地下种下15颗“经济种子”。“此次针对地铁客流密集站点开展轨道交通地下预留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在统筹推进昆明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地下空间资源潜力的同时,也将实现对轨道沿线商圈业态的重要补充。”昆明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昆明地铁生活圈网络的延伸与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昆明正以轨道交通为纽带,让轨道经济真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刘婷婷报道


城市生命线

地下管廊智慧脉动

在昆明巫家坝片区的地下10米深处,一条绵延4.45公里的“城市血管”正在悄然延伸。作为昆明市断面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地下综合管廊,飞虎大道综合管廊一期项目已通过验收,标志着昆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入智能化新阶段。

沿着飞虎大道东侧人员出入口拾级而下,一个现代化的地下管廊世界豁然开朗。整个管廊系统分为三个功能舱:电力舱内,10KV至220KV的电缆整齐排列;综合舱内,生活给水和中水管道有序分布;燃气舱则专门为30厘米直径的燃气管道预留了空间。

“这里就像城市的‘地下心脏’,所有管线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中交管廊(昆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运维部负责人卢正团介绍,管廊内配备了500多个高清摄像头、72套环境监测设备、72套通风换气设备、80多套排水设备、全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全覆盖的应急通信系统。由于地下没有信号,每隔50米就安装了一台应急电话,确保与地面控制中心无障碍沟通。

更令人惊叹的,是管廊的智能监测系统。温湿度、甲烷、硫化氢、氧气等环境数据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将自动联动通风设备启动通风换气系统,确保廊内工作环境处于安全状态。每隔200米设置的ACU控制器,持续收集各舱室的环境数据,并自动控制廊内通风、排水、安防监控等系统,为管廊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这相当于给城市装上了‘智能神经系统’。”卢正团表示,通过自主研发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管线状态可视化、故障预警自动化、应急处置智能化,使运维效率提升40%以上。

作为云南省功能最齐全的地下综合管廊,该项目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创新模式,将强电、弱电、燃气、给水、中水等管线科学收纳,配套完善的消防、照明等设施,在国内已建成管廊中处于领先水平。

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有效解决“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等城市顽疾,大幅减少道路开挖,提升市政设施维护效率,为昆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孙莹报道


商业空间

通道变消费场景

当昆明悄然将活力与温度埋入地表之下,城市繁华不再只向天空攀援。顺城购物中心、同德广场、北云66地铁商业街等一批曾因脚步匆匆而忽略的地下负一层商业空间,如今正迸发出新的消费场景,改变着市民出行与日常休闲购物的方式。

刚走出地铁站的林夏,在Happymiss花满楼手工鲜花饼店的香气中停下脚步,接到手中的纸袋还留着余热,酥皮包裹着的玫瑰馅料散发出阵阵“儿时的味道”。在她身后,人流不断从地铁3号线五一路站涌出,汇入灯火通明的商业空间,这里不再是传统的地下通道,而是苹果零售店云南首店与“盒马鲜生”定制店比邻的时尚领地,潮流品牌店与独立咖啡吧在过道中央错落共生。林夏说:“我喜欢来这里逛街,下了地铁就是商场,吃饭购物娱乐都非常方便。”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让原本功能单一的过道,蜕变成可知可感的休闲购物好去处。

在北边,同德广场地下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活力。午餐时分,各色美食档口前人头攒动,鲜香麻辣的气息交织蒸腾。年轻情侣陈明和小雅坐在共享长桌旁,嗦着热气腾腾的米线:“以前吃饭要么到楼上餐厅点菜,要么匆忙打包。现在负一层的美食区选择很多,价格也合适,吃完还能逛逛那些潮流小店,感觉生活节奏都慢下来了。”开放式餐饮区与潮流零售店巧妙连接,人们穿梭其间,味蕾的满足与指尖的流连,使这里成为各年龄段群体社交与欢聚的天然磁场。

在同德广场路对面,是昆明最大规模的地下商业步行街——北云66地铁商业街,便捷与温情是这里的主调。商业街与地铁1、2号线白云路站无缝接驳,约4万平方米的特色主题场景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业空间。生鲜超市里,果蔬水灵、货品齐全,带着孩子购物的张女士一边挑选新鲜蔬菜一边说:“从地铁出来直接就能买菜回家,不用大包小包拎着走远路了。”

这条深入社区肌理的“生活补给线”,为附近居民解决了每日的实际问题,让归途也充盈着暖意。北云66地铁商业董事长吴王滨介绍,北云66地铁商业街拥有37个出入口,与地铁和周边小区都紧密相连,已然成为美好生活的补给站。自开业以来,商业街日均客流量已从最初的2万人次增长至如今超过4万人次。

地下空间,在昆明各大商业综合体的悉心雕琢下,已然成为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活力层。它们不再是城市匆忙的背面,而是烟火人间的另一种温暖表达。( 记者刘妍琳报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