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微博

微信

领导

信箱
当前位置:首页>呈贡新闻

盘点!​呈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都知道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12 14:22:18       来源: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一个地方的非遗项目是当地的灵魂所在。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333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盘点一下呈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有些可能你还没听说过,有些是祖辈靠它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345


板凳龙是呈贡民间的一种传统民俗,主要采用舞蹈形式,以戏耍为主,兼有一定表演性和自娱性,是一种以庆贺、热闹为主的民间舞蹈。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348


至于板凳龙舞的历史渊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比较流行,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352


传说是古时候七甸地区的人民,为纪念当地一个为民除害的青年阿咱哩而发明的舞蹈。2005年6月28日,县政府批准将板凳龙舞,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355


同年,“板凳龙舞之乡”、“板凳龙的传说”均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07年“七甸·板凳龙之乡”,被市政府列入昆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358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00


花灯最早可能源于民间“社火”活动,是一种民间戏曲,后来发展成了“灯棚”、“灯窝子”、“灯班,花灯特别流行的地方被称作“窝子”。呈贡就是昆明为数不多的“花灯窝子”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03


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呈贡也是远近闻名的“花灯之乡”,曾有“呈贡60村,村村有花灯”的说法!2005年呈贡被昆明市政府收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呈贡花灯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花灯)之乡!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06


至今较为流行且保存完整的花灯有《倒扳桨》、《寄生草》、《金纽丝》、《打枣竿》、《挂枝儿》等。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11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14


瓦猫虽冠以“猫”名,但并不是特指猫咪,它是寓虎于猫,取的是“猫容虎劲”。因此,以前村里的许多老人家,也会把“瓦猫”叫做“降吉虎”!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18


在早些年的时候村民觉得自然界有鬼神,如果自己家的大门外正对的方向有庙宇高房或正对着一家人的房屋,就会认为不吉利,有吞噬之感,这样容易影响自家的财运,甚至带来疾病或灾祸。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22


于是便想出个规避的办法,在自家房的大门和正堂屋顶安放瓦猫,用它来镇住妖魔鬼怪,以避邪气,以强宅气!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24


制作瓦猫的工艺,已经传承了上百年,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瓦猫已走下屋脊,甚至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是我国珍贵的传统非物质文化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27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31



呈贡圣贤画分布地域甚广,在七甸、洛龙、龙街、马金铺等都有,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知名度高的传承人,传承人多为乡间男性。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35


呈贡圣贤画2015年3月,被命名为呈贡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40


圣贤画材料简易,以白棉纸为主,制作方法以画和板印为主,作品多数是吉祥避邪、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色彩艳丽大胆,夸张但不俗套,线条流畅,画风细腻,造型各异。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44


滇剧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呈贡斗南素有“滇戏窝子”的美誉!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48


呈贡是滇戏发展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51


“呈贡滇戏”于2006年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于2009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55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457


呈贡剪纸又叫刻纸,历史源远流长,被称作“奶奶的奶奶的手艺”。它造型夸张,装饰性强,展现了呈贡劳动人民的智慧。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02


2013年“呈贡剪纸”入选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05



呈贡剪纸流传于呈贡马金铺、大渔、七甸等乡镇,作品多为吉祥图案、服饰刺绣底样或祭祀用纸扎工艺品。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09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12


呈贡刺绣主要分布在龙城街道,是在已经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16


呈贡的刺绣及图案很多,依绣花技法而言,有挑花、帖花、锁花、穿花、盘花、滚花、平绣、链子扣、镂空等手法,图案大多绣在妇女的包头、衣襟、袖口上和中老年妇女的围腰、飘带、鞋面上,充分体现了呈贡人的审美观念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19


呈贡刺绣2016年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22


呈贡区现代民间绘画,继承了民间美术传统,大胆吸收现代艺术夸张手法,符号的承借,运用的随意创造出独特的绘画语言。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25


装饰性,平面性,夸张变形,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画面气氛热闹吉祥,充满泥土芳香的风格和特点得到各方人士赞赏。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29


1991年埃塞俄比亚文化代表团前来参观交流并题词赞叹:“云南呈贡的农民真了不起”。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31


1993年首次由文化部命名为“农民画艺术之乡”;2008年再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民画)”。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34


据2004年12月—2005年4月的市场调查发现,当时市场上曾销售的山歌剧有近三百出,而呈贡近90%的农户都有4碟以上的山歌剧碟片。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37


呈贡山歌剧于2005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被列为昆明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40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43


呈贡菱角编制原材料只用大麦杆,大麦杆光亮细腻韧性好,便于编绕。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48


其做法是将大麦杆去节、泡软、剖开,编成等边三角形,再用红、黄、绿三色分别煮染晒干后用线串成小船、狮子莲花灯、果盘莲花灯、麒麟送子、金鱼、绣球等不同的造型。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50


呈贡菱角多在端午节前后编制与悬于门首的菖蒲艾蒿,缠于手足的五色丝线,用彩绸碎布缝制而成或挂于胸前或挂于床头的香囊香包,饮用的雄黄酒等均属扫秽气驱邪毒的民俗品。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54


2013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557


七步场村的豆腐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豆腐的发明人叫王忠,其制作的豆腐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故特封为”青方豆腐“,收入御膳房中。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602


穿梭在呈贡七步场村弯弯曲曲的巷子里,随处可见的是豆腐文化的踪迹,悠久的制作历史和独具特色的豆腐宴,让这里的豆腐远近闻名。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605


2015年,七步场的豆腐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608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611


七甸卤腐是七甸地区,百年传统手工艺食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依托于七甸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水质,七甸卤腐品质细腻、色鲜、味美,松嫩适口,老少皆宜!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614


2017年,七甸卤腐制作工艺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七甸卤腐也成为了七甸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618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620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624


呈贡豌豆粉声名远扬,是风靡昆明大街小巷的滇味小吃之一。口感柔软嫩滑,味道爽口清香,不仅深受当地人的喜欢,也吸引了无数游客。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627


2010年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微信图片_20220613142630


呈贡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积蕴下丰富的非物质遗产,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保护与传承家乡的非遗项目,是每个呈贡人的职责所在,传承文化需要大家一起携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