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全国及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出现的“新质生产力”成为关注热点。4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北京经济论坛举行,人大首发院发布专题研究报告,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关注高科技投资泡沫化、政策机制设计不到位、“创造性毁灭”等三大潜在风险点。
人大首发院研究员、人大经济学院教授刘凯作为本次报告执笔人对报告进行发布和解读。报告首先阐释了新质生产力内涵,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为核心标志。其次,报告提出了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点。
首先,要注意政策支持力度过度导致出现高科技投资泡沫化的风险。刘凯表示,对于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市场投资和投机本身就容易产生超调和泡沫,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时要注意这一风险点。
同时,要注意相关政策的机制设计不到位,导致扭曲激励、不能很好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刘凯举例,早期中国光伏产业中就存在着“补贴农场”现象:企业或个人大规模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并非出于商业运营考虑,而是为了获得政府的补贴。
此外,报告提示,还要注意新质生产力可能造成“创造性毁灭”,进而对特定行业和人群造成极大冲击甚至威胁到经济社会稳定的风险。所谓“创造性毁灭”,指的是越大的创新和生产力进步往往伴随着越大的生产重组和社会动荡。刘凯认为,新质生产力基本都是资本密集型、对劳动形成大规模甚至根本性替代的生产力,势必会对就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造成较大冲击,因此要特别关注这一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