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事无巨细皆落实
乌龙街道新建3座移动公厕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
乌龙街道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践行“用心学党史 真心办实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街道党组织、街道“大党委”单位、共驻共建单位的作用,凝聚街道建设工作整体合力,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大力开展“党建引领、五级联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模式,切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急居民之所急,解居民之所困。乌龙街道接到居民群众建议,在韶光街与学海路交叉口、地铁4号线牛头山站、三岔口社区以东增设公厕诉求,第一时间“吹哨”,联系区城市管理局、三岔口社区、联大社区、施工方对新建公厕相关事宜进行现场勘察,现场研究规划新增公厕事宜。7月初,新建的3座移动公厕正式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应“哨”而动 紧盯“急难愁盼”。6月上旬,区城市管理局、乌龙街道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三岔口社区、联大社区、施工方应“哨”立即成立专项小组,对新建公厕相关事宜进行现场勘察,研究规划新增公厕事宜。其中,区城市管理局提出指导意见:一是新建公厕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选址在小区、学校、地铁站口等人流密集区域,真正起到缓解周边市民如厕难的窘境;二是在提高公厕覆盖率的同时,结合实际开展规划建设,充分体现呈贡新区特色,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保障;三是各成员单位要通力合作,提高工作效率,配合对接水电问题,推动各项工作交叉进行,推进新建公厕及时高效完成。
选址便民 讲究“以人为本”。3座新建移动公厕选址结合城市规划,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选建在居民群众有需要的地方。在韶光街与学海路交叉口,每天有很多家长接送学生,但附近没有布设公厕,专项小组实地勘察,根据实际情况,现场选址,与物管、学校对接,顺利将1座崭新的街景式移动公厕在此落地;地铁4号线牛头山站外附近没有公厕,周边居民如厕必须进入地铁站内,出站后的乘客要如厕也必须进站,为解决民众所需,第二座移动公厕选址在牛头山站B口,位于时代俊园祥盛园东门入口处;三岔口社区原有5座公厕,但布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专项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经过现场选址,第三座移动公厕落地于社区以东居民集中点。
设施齐全,彰显“人文关怀”。3座新建成的移动公厕更是人性化概念的现代公厕,外观大方美观,设施功能齐全。在功能配备上,设有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卫生间、节水型洗手盆等,同时充分考虑妇女、儿童、老年人的如厕需求,设置“第三卫生间”、高低洗手台、紧急呼叫按钮、扶手等装置,细微之处见温度,处处渗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管理到位,体现“内外兼修”。“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新建成移动公厕实行一厕一保洁员机制,24小时全天候开放。每天安排专人对投入使用的公厕进行精细化保洁,及时对公厕内地面及设施设备进行清洗、擦拭和消毒。采取跟进式作业模式,如厕人员离开后立即跟进服务,及时擦洗清理,确保为市民提供干净整洁的如厕环境。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按照设立公厕管理守则、卫生质量标准和将投诉电话悬挂于墙面醒目位置等方式,便于市民监督。
公厕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民生所需,更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乌龙街道将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从小处着眼、实处入手,下大力气、用真功夫,把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着实提高居民群众工作生活品质,通过舒适的如厕环境让市民和游客透过公厕这个小窗口,感受城市的温暖与美好。
下一步,乌龙街道将持续着眼民生需求,聚焦居民群众身边“小事”,最大限度凝聚智慧、盘活资源、激发动力,推进社区党建互联互动,让“领地”成“阵地”,“独享”变“共享”,不断提高社区为民服务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以党史学习教育激发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热情,积极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用真情真意真心办好群众身边的难心事、烦心事,真正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